正月初五也叫“破五”,各地又叫“送五穷”、“赶五穷”、“送穷土”、“送穷灰”、“填穷坑”、“糊穷坑”“送穷媳妇出门”等。
传说,玉皇大帝让弥勒佛管理人间衣食住行。弥勒佛心地善良、宽宏大度,来到人间第一件事就是让人们过一个痛快年。于是,人们便遵照弥勒佛的旨意,到集上备办年货。弥勒佛还具体规定:二十四,扫房子;二十五,磨豆腐;二十六,蒸馒头;二十七,来杀鸡;二十八,把猪杀;二十九,打黄酒;三十晚上吃饺子摆宴酒;到了初一,也就是新年的第一天,家家都要起五更,放鞭炮,穿戴整齐,互相道贺。同时,他还有一个要求:大年三十祭祖的时候,一定要恭敬地供奉祭祀各路神仙。
这样一直到了正月初五,正当弥勒佛满心欢喜地欣赏人间过年的喜庆气氛时,一个衣衫褴褛满身粪土味的胖女人闯了進来。弥勒佛定睛一看,原来是姜太公的老婆——专管茅房、粪土的脏神。脏神一進大殿,便怨弥勒佛处事不公,没将她放在眼里。
原来,大年三十这天,人间供神时,因她是脏神,躲还来不及呢,谁还会供奉她呢。开始脏神还以为人们只是一时的疏忽而将她忘记,事后一定会想起的,可是她一直等到初五,仍然无人来问津,这才恼了来找弥勒佛。弥勒佛满脸堆笑,说道:“这样吧,今天是大年初五,我让民间专为你破费一次,给你包一次饺子,好好地放几个炮吧。”脏神听了,这才心满意足地走了。
还有一个传说是,姜太公的老婆马氏是个嫌穷爱富之人,在姜太公受穷的日子里,马氏就跟他闹离婚,不跟他过穷日子。为此,姜太公在封神时就将她封成了穷神,并令她“见破即归”。穷神带有五穷,“智穷、学穷、文穷、命穷、交穷”。这穷神集天下之穷为一身,老百姓当然不喜欢她,但三十晚上迎神时,她还是和众神一块儿進了百姓家。老百姓厚道,不想在过年时因她而惹得众神不高兴,就忍着忍着,直忍到初五,实在忍不下去了,便在这一天“送五穷”,拿起扫帚,连垃圾一起将她扫地出门。人们为了避穷神,于是把这天称为“破五”。
“五穷”民间又称为“五鬼”,初五送穷,就叫“赶五鬼”。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也为此专门写过一篇诙谐幽默的《送穷文》,说:“智穷、学穷、文穷、命穷、交穷”,“凡此五鬼,为吾五患”,所以要送而走之。中国古代送穷,是有一定仪规的,韩愈在《送穷文》中提到,送穷时,还要为其“结柳作车,引帆上墙”。就是说,送穷时既要为穷鬼准备下象征性的车船,还要给穷鬼带上干粮。虽有其礼仪,但民间百姓在这一天不但要将穷神用扫帚扫穷出门,还要放鞭炮将其驱逐得远离尘世。唐代诗人姚合有《晦日送穷三首》的诗,其中第一首云:“年年到此日,沥酒拜街中。万户千门看,无人不送穷”。
破五破的是五穷,迎的是五路财神,所以,对崇尚传统的中国人来说,正月初五确实是个重要的日子。
对商家而言,初五送走“五穷”后,马上要迎接“五路财神”。清代顾禄《清嘉录》上载:“正月初五日,为路头神诞辰。金锣爆竹,牲醴毕陈,以争先为利市,必早起迎之,谓之接路头。”
我国的民间传说中,有很多个财神,文财神有比干、范蠹,武财神有赵公明和关公。
路头神据说是元末一将军,名何五路。他骁勇善战,在一次抵御外寇的战争中牺牲,人们便敬他为神,名“五路神”。而五路神变成财神的原因,是过去的商人常常做长途贩运的生意,青海人把这种生意人称之为“脚户”,他们赶牲口驮货物行走在千里路上,所求的就是平安,只有货物平安到达,他们才会有财可发,所以,他们上路前要拜“五路神”,求个路上平安。慢慢地,这五路神也就变成了财神。所以路头神的生日也成了祭拜财神的日子。
古代城里的商家们为了争个利市,初四晚上就开始抢着“接财神”,称之为“抢路头”。商家们给财神献羊头,供鲤鱼(羊代表吉祥,鱼又与“余”同音,鲤鱼倒念是鱼鲤,谐音“余利”)。接完财神后,全家吃“路头酒”,以图利市大发。
有好多地方,在除夕夜是要把祖宗请回来过年的,在堂屋的正中,高挂祖宗牌位,烧香上供,意为请祖宗过年,吃好的,不忘祖宗的意思。到了初五,以家族为单位举行送家堂的仪式。天还未亮,人们就都煮好饺子,上供、烧纸、叩头,接着把神主牌位收存起来,只等三声大炮一响,全族男人带着香纸鞭炮集合一起,排着队伍前去上坟,叫做送老祖宗回家。一路上,抬供的抬供,放鞭的放鞭,来到坟地再焚香纸叩头,喊道:“爷爷奶奶,到家啦!”
由于初五日肩负着送穷神、接财神等多重重任,所以民间形成各种风俗。
这天人们黎明即起,放鞭炮,搞卫生。因为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以前,一般是不允许动扫帚的,即使屋内扫地的垃圾只能先放在屋角。破五这一天,要彻底清扫。鞭炮也是从每间房屋里往外头放,垃圾扫出大门,堆到一个角落,于是拿来一个大的爆竹,插在垃圾堆上,点燃了,轰隆一声,称作“崩穷”,把“晦气”、“穷气”从家中崩走。
“破五”要吃象征“元宝”的饺子,也承载了人们期盼吉利、幸福的寓意。
您我比邻,体察人生百态,判断是非善恶,明明白白生活。而了解真相是您在中共黑暗残酷环境中自救的希望,同时退出邪恶中共党团队组织,是您正义良知的明智之举! #注:请用自由之门等突破网络封锁软件浏览本博客!
2010年2月18日星期四
新年话“福” / 文/智真
【明慧网二零一零年二月十八日】“迎春祝福”、“开门迎福”、“迎春接福”、“新春话福”,在我国传统农历新年到来之时,家家户户都将大红“福”字,喜洋洋的贴在大门上。人们还喜欢在屋门上、墙壁上、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“福”字。“福”字指福运、福气、福星、福份、福祉、福至心灵、幸福等等,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。
民间祈福文化由来已久,所谓祈福是指人们敬天拜神,特别是在遇到危难之时,希望得到神明庇佑,增加福运,化险为夷,平安度劫。
我国自有文字以来,就有“福”的象形文字,“福”字在甲骨文中表现意义为“双手捧酒食奉于神主前”,这是古代祭祀的形象写照,含义是向上天祭祀祈求,敬拜上帝,会带来无尽的平安和喜乐,这就是真正的福。
汉字“福”、“示”是祭坛的象形文字,多与祭祀、神明、祈祷、企盼有关,古代的人接近祭坛,是要得到上帝的引领和神性的启示。后来这个象形字的意思引申为“启示”,当用作部首时,代表上帝或神明;右边的字旁,解释为神所赐的一口田,也有解释为每个人都有神所赐的一口田(良心田),找回那心灵的一方净土,福即至。表示人们虔诚信神,由神所赐福。当中有一个字形“ 福”它解释为神(示)所赐的一口田意谓:每个人都有神所赐的一口田(良心田)。找回心里那一口田。福即至。
《左传》上说:“福,佑也”,意思是神灵保佑,逢凶化吉为福;《左传庄公十年》上说:“小信未孚,神弗福也”,这里福也是护佑的意思。《诗经》的雅颂中有“报以介福,万寿无疆”、“君子万年,福禄宜之”;《说文解字》中说:“福,备也。备者,百顺之名也,无所不顺者之谓备”。“福”具体指什么呢?古人归结为五个方面,谓之“五福”,即快乐、幸运、长寿、崇尚美德与和平。
中国书法历来就有写“福”的传统,“福”字成为人们书法作品的重要内容。历史上文人墨客为后人留下了许多“福”的墨迹。楷、行、草、隶、篆诸体应有尽有,规格多样,内涵丰富。特别是在书法界早已流传着的“百福图”、“千禧图”更是享誉中华,影响世界的佳作。相传清康熙皇帝写的福字,被誉为“天下第一福”, 康熙一生爱好书法,虽然他的书法极佳,却很少题字,也就有了“康熙一字值千金”的说法。康熙亲笔所书的这个“福”字笔法浑圆遒劲,并以“康熙御笔之宝”印玺加顶,被称为是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正宗福气。由于这个“福”字中的“田”部尚未封口,因此人们认为是鸿福无边、无边之福,民间称之为“五福之本、万福之源”。
每一个人都盼望得到福气和福份,趋吉避祸。但到底怎样才能得到真福呢?怎样的人才算是有福呢?古语说:“天道无亲,常与善人”、“皇天无亲,惟德是辅”,意思是说天道不分亲疏,对所有的人都是一视同仁的,但行善是符合天道的,所以天道总是与善良的人同在,让善良的人做起事情来犹如神助。也就是说让人们多行善事,正如佛家所说“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,不是不报,时候未到”,只有不断的做符合天道的事情,感动上苍,才能得到神助。因此幸福与真诚、善良、无私为伍,它总是出现在有德行的人身边,它与虚伪、奸诈、阴险、狠毒水火不容。
福与德紧密相关。德福,即道德与幸福,乃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的一对重要范畴。所谓攸好德,是指生性喜好道德。德是行为主体获得幸福、避免不幸的重要途径之一。德福关系的理解,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。首先,人是否幸福由外在于人的天道或神决定。有意志的天道或神秉执公正,惩善罚恶。因此人们敬畏天命,懂得感恩、知恩、报恩,修明德行,增长福德。如《诗经》中强调修德配命,达到“配命”的价值目标,即与天的意志、命令相配,结果自然是获得“多福”。其次,尽管天道或神主宰着人的祸福,可以感知人德行的善恶,但是人人都可以通过修养德行来改变命运。美好的德行将保有上天赐予的幸福,无德的行为则导致福的丧失与灾难降身,人所遭遇的一切祸福皆非偶然。我国古语中有:“祸福无门,唯人所召”、“祸由恶作,福由德生”。可见祸福之根源在于人之心。孔子说:“君子忧道不忧贫”、“君子坦荡荡,小人长戚戚”、“内省不疚,夫何忧何惧”,孔子的幸福观在于内在德性的完善,惟有实践道义的正人君子,方能品尝幸福的无尽滋味。唐代医药家、养生学家孙思邈在《福寿论》中说:“福者,造善之积也;祸者,造不善之积也”、“福兮可以善取”,指福是从善那里修来的,行善积德,助人为乐,不仅可以使自己增长福份,还会福及子孙后代;如果一个人无品无德,为非作歹,邪恶欲念,“祸”也会随之而来,而无真正的幸福可言。所以无德即无福。传统文化提出德行为福的前提,倡导人要修德向善,道德修养的不断提高,会促进幸福的获得,会有福德和福报。
自古以来,祈福、祝福是人们的共同愿望。“福”是人们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期盼。今天,“真、善、忍”宇宙大法在世上洪传,给人们带来美好未来和希望。人们向有缘人赠送写有“法轮大法好,诚念得福报”的“福字”,并告诉人们记住“法轮大法好”、“真善忍好”,使人明真相,选择正义和善良,从而拥有美好的未来,人们一定要珍惜这善缘和福音啊。
民间祈福文化由来已久,所谓祈福是指人们敬天拜神,特别是在遇到危难之时,希望得到神明庇佑,增加福运,化险为夷,平安度劫。
我国自有文字以来,就有“福”的象形文字,“福”字在甲骨文中表现意义为“双手捧酒食奉于神主前”,这是古代祭祀的形象写照,含义是向上天祭祀祈求,敬拜上帝,会带来无尽的平安和喜乐,这就是真正的福。
汉字“福”、“示”是祭坛的象形文字,多与祭祀、神明、祈祷、企盼有关,古代的人接近祭坛,是要得到上帝的引领和神性的启示。后来这个象形字的意思引申为“启示”,当用作部首时,代表上帝或神明;右边的字旁,解释为神所赐的一口田,也有解释为每个人都有神所赐的一口田(良心田),找回那心灵的一方净土,福即至。表示人们虔诚信神,由神所赐福。当中有一个字形“ 福”它解释为神(示)所赐的一口田意谓:每个人都有神所赐的一口田(良心田)。找回心里那一口田。福即至。
《左传》上说:“福,佑也”,意思是神灵保佑,逢凶化吉为福;《左传庄公十年》上说:“小信未孚,神弗福也”,这里福也是护佑的意思。《诗经》的雅颂中有“报以介福,万寿无疆”、“君子万年,福禄宜之”;《说文解字》中说:“福,备也。备者,百顺之名也,无所不顺者之谓备”。“福”具体指什么呢?古人归结为五个方面,谓之“五福”,即快乐、幸运、长寿、崇尚美德与和平。
中国书法历来就有写“福”的传统,“福”字成为人们书法作品的重要内容。历史上文人墨客为后人留下了许多“福”的墨迹。楷、行、草、隶、篆诸体应有尽有,规格多样,内涵丰富。特别是在书法界早已流传着的“百福图”、“千禧图”更是享誉中华,影响世界的佳作。相传清康熙皇帝写的福字,被誉为“天下第一福”, 康熙一生爱好书法,虽然他的书法极佳,却很少题字,也就有了“康熙一字值千金”的说法。康熙亲笔所书的这个“福”字笔法浑圆遒劲,并以“康熙御笔之宝”印玺加顶,被称为是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正宗福气。由于这个“福”字中的“田”部尚未封口,因此人们认为是鸿福无边、无边之福,民间称之为“五福之本、万福之源”。
每一个人都盼望得到福气和福份,趋吉避祸。但到底怎样才能得到真福呢?怎样的人才算是有福呢?古语说:“天道无亲,常与善人”、“皇天无亲,惟德是辅”,意思是说天道不分亲疏,对所有的人都是一视同仁的,但行善是符合天道的,所以天道总是与善良的人同在,让善良的人做起事情来犹如神助。也就是说让人们多行善事,正如佛家所说“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,不是不报,时候未到”,只有不断的做符合天道的事情,感动上苍,才能得到神助。因此幸福与真诚、善良、无私为伍,它总是出现在有德行的人身边,它与虚伪、奸诈、阴险、狠毒水火不容。
福与德紧密相关。德福,即道德与幸福,乃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的一对重要范畴。所谓攸好德,是指生性喜好道德。德是行为主体获得幸福、避免不幸的重要途径之一。德福关系的理解,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。首先,人是否幸福由外在于人的天道或神决定。有意志的天道或神秉执公正,惩善罚恶。因此人们敬畏天命,懂得感恩、知恩、报恩,修明德行,增长福德。如《诗经》中强调修德配命,达到“配命”的价值目标,即与天的意志、命令相配,结果自然是获得“多福”。其次,尽管天道或神主宰着人的祸福,可以感知人德行的善恶,但是人人都可以通过修养德行来改变命运。美好的德行将保有上天赐予的幸福,无德的行为则导致福的丧失与灾难降身,人所遭遇的一切祸福皆非偶然。我国古语中有:“祸福无门,唯人所召”、“祸由恶作,福由德生”。可见祸福之根源在于人之心。孔子说:“君子忧道不忧贫”、“君子坦荡荡,小人长戚戚”、“内省不疚,夫何忧何惧”,孔子的幸福观在于内在德性的完善,惟有实践道义的正人君子,方能品尝幸福的无尽滋味。唐代医药家、养生学家孙思邈在《福寿论》中说:“福者,造善之积也;祸者,造不善之积也”、“福兮可以善取”,指福是从善那里修来的,行善积德,助人为乐,不仅可以使自己增长福份,还会福及子孙后代;如果一个人无品无德,为非作歹,邪恶欲念,“祸”也会随之而来,而无真正的幸福可言。所以无德即无福。传统文化提出德行为福的前提,倡导人要修德向善,道德修养的不断提高,会促进幸福的获得,会有福德和福报。
自古以来,祈福、祝福是人们的共同愿望。“福”是人们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期盼。今天,“真、善、忍”宇宙大法在世上洪传,给人们带来美好未来和希望。人们向有缘人赠送写有“法轮大法好,诚念得福报”的“福字”,并告诉人们记住“法轮大法好”、“真善忍好”,使人明真相,选择正义和善良,从而拥有美好的未来,人们一定要珍惜这善缘和福音啊。
订阅:
博文 (Atom)